new-material-image

聚引人才 赋能制造”系列文章专注“中国制造升级”这一宏大主题,从市场领军人物的视角讲述中国制造在多个领域的升级和转型,并通过人才的流动和招聘趋势,动态呈现优质人才如何助力本土制造创新。本文,我们将关注中国环保新材料领域。

4月8日零时起,武汉解除了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封城”76天后,武汉与外界的通道重新开启。“武汉解封”的消息牵动着人们的心,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在战“疫”两个多月后,中国终于从疫情的深水区走了出来,逐步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这场引发全球震动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各行各业和全球供应链产生重创。由于生产制造和物流运输受阻,汽车、航空、旅游等行业均受到波及,环保新材料领域也不可避免。特别是其中的中小企业,由于现金流停摆而面临严峻的考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门类齐全、产业链相对完整,且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疫情的袭击犹如一场外力洗牌,促使市场和企业朝着优化的方向转型。以新材料行业为例,疫情的爆发点燃了市场对新材料的新需求,市场得以重新审视新材料定位、品种和技术的社会价值。与此同时,疫情后政府对“新基建”的投资计划重燃了市场的信心,上交所科创板明确重点支持了6大产业,其中就包含了新材料。可以预见,随着市场需求回升和政府加大投资,以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型制造业将迎来升级发展的契机。

后疫情时代,当一切回归正常的轨道,争夺环保新材料高地的无硝烟之战将继续上演。中国新兴民营企业如何与老牌外资企业竞争、增加市场占有率、提升产品竞争力,并扩大国际影响力,这些长久以来困扰民营企业家的问题将再度成为焦点。对张建森来说,这也是他创立优美特(北京)环境材料科技股份公司之后持续不断思考的问题。

作为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建森先生在精细化工行业具有超过30年的从业经历,专注水性涂料研发及产业化超过20年,并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2项。在他的带领下,优美特从2004年起就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15年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2018年成为中国中车四方股份碳纤维地铁和磁悬浮列车水性涂料唯一指定供应商。

张建森是典型的技术型民营企业家,优美特是中国新材料领域众多中小民营企业的样板,某种程度上,优美特的发展可以被视为中国新材料民营企业发展的缩影。我们试图通过与他的对话,管中窥豹,了解新材料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民营企业破局的关键要素。

顺应时代趋势,培养前瞻性眼光

环保新材料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石,在发展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等各个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均把大力研究和开发新材料作为21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

在整个环保新材料市场中,涂料市场是冰山一角,却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功能材料。涂料生产主要是将树脂、溶剂、颜料、填料、助剂等原材料按科学配方比例,经混合、研磨、调色、过滤等工序制备成涂料产品,供最终用户使用。

虽然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涂料生产国,但由于涂料产业起步较晚,目前全球前十大涂料生产企业仍然集中在北美、欧洲及日本。中国涂料领域民营企业数量多,但大多规模小、产品分散、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都较为薄弱。而外资品牌往往拥有着标准的品质、全球化的服务和不断的技术创新,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近年来,涂料领域“油转水”趋势盛行。相对于溶剂型涂料(油性涂料),水性涂料由于低污染、易净化、无刺激等特点,成为涂料行业大力发展的绿色环保型涂料。在国家“油转水”政策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涂料企业从生产溶剂型涂料,转型为生产更为健康、安全的水性涂料。轨道交通、集装箱、农业机械等行业已经较大范围采用水性涂料替代传统的溶剂型涂料。

2002年,张建森创立优美特,成立企业之初没有宏大的愿景,更像是“技术优而商”。当时,溶剂型涂料仍然制霸整个涂料市场,水性涂料尚未有如今的势头。但他当时已预见到了水性涂料市场巨大的潜力和“油转水”的必然趋势,“由于技术水平的局限和排放标准的落后,在中高端涂料市场水性化率长期处于低位,至今仍然如是,目前98%的市场还是以溶剂型涂料为主。” 张建森说,“油转水在不远的未来都将是大趋势,缓一点慢一点不要紧,但既然看到了这个趋势,不做也得做。”

持续技术创新,布局全产业链

虽然涂料仍然定位于传统精细化工领域,但水性涂料的研发则对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从而成为众多行业内企业研发的重心。

张建森透露,中国工业涂料前十大企业中,没有一个是中国本土品牌,中国在涂料领域起步比国外晚太多。而且,中国涂料行业的分散度高,规模化产业少。“中国的涂料行业大概有2300家规模以上的企业,前十大企业占整个涂料行业的销售收入是5%左右,” 他预估,“未来三到五年,至少有一半的涂料企业要倒闭或者合并,可能控制在1000家左右。十年后,控制在三、五百家,这是趋势。此次疫情的冲击可谓加速了这一洗牌过程。”

对行业的发展来说,集中度越低,龙头企业越少,技术创新的难度越大。张建森认为,本土企业要追赶国外,形成竞争优势,最重要的还是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除了涂料本身,组成涂料的树脂、和助剂等关键原材料方面也必须跟着创新。“很多企业虽然能做出涂料,但原材料还是依赖进口。“他说,”涂料中助剂加入量为5%左右,但是成本占到30%左右,因为它是进口,国内做不了。”

因此,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创新还涉及到布局整个供应链和产业链,稳定供货,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从而形成自己的品牌。“当一个产品进入规模化生产而技术壁垒又不高时,就会进入恶性竞争。我们议价权小,倒逼我们必须高端化、规模化、打通上下游,全方位布局,才能与外资品牌竞争,在行业有立足之地,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中国所有民营企业的生存之道,特别是遇到类似疫情这样的危机,整个行业流动性变差。掌握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就能在特殊时期减少制约,保持稳定的供货和货物储备,进而保证持续稳定的生产。“疫情让我们更坚定地明白了这个道理:要把关键的东西掌握在自己。” 他分享道。

吸纳资本人才,强化融资能力

目前,优美特员工逾100多人,科研人员35个人,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25%左右。张建森笑称,“钱都花到科研上去了。”这也是不少以科研和技术驱动的民营企业的普遍情况,特别是当掌舵人是具有科研和学术背景,在企业运营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深钻技术,打造护城河,都将是重中之重。

在吸纳科研和技术人才方面,优美特的模式可能会给其他民营企业一些灵感。在企业成立之初,优美特联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5家权威科研机构共同组建“新材料联合研究院“,专注树脂、助剂、纳米材料、有机硅等方面的应用,根据每个学校的特色和教授们不同的研究重点,制定不同的长期合作愿景。

依托高校资源,优美特解决了大部分水性涂料研发的工作,与高校合建的实验室又成了吸纳高端学术科研人才的摇篮。“我们每年从高校定向对口的博士和硕士进入我们的实验室,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研究方向,“ 张建森自信道,“科研技术型人才我们是不缺的。”

现在对他来说,企业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竞争场域和发展阶段,虽然在新三板挂牌,但营销、资本运作及管理类人才仍然相对欠缺,这是目前他最渴求招聘的人才类型。“我需要懂金融和财务的人才,来帮助我进一步走向资本市场。自己造血是一部分,更多外来输血才能把盘子做大。”

张建森的考虑,也是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家的忧虑,强大而稳定的融资能力是企业发展壮大并度过危机绕不过的坎。特别是目睹疫情中一批批中小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崩盘,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这种生死存亡的思考和忧虑显得更为重要。他透露,优美特能在疫情中挺过来,多亏了公司自行研发的医用PVC手套用水性涂料已在行业内畅销近10年,疫情期间全球医疗用品需求的激增使得该产品的销售也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有效对冲了疫情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引进优质的管理人才来科学管理企业也是张建森最近几年的新策略。民营企业的初步发展都带着些个人烙印和野蛮发展的路径,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科学系统的管理能力成为新的课题。 “我是做技术出身,规范化的管理接触比较少,虽然我在学习,但由专业管理人员管理搭建体系,才能建立成熟的模式。” 因此,张建森主动接触包括Michael Page在内的专业猎头公司,引进在PPG集团工作了数十年的资深管理人才,复盘企业管理问题,搭建人才梯队,更新管理模式,帮助企业可持续发展。

依赖优质产品,提供差异化服务

民营企业家在提及企业发展史时,常用“在夹缝中求生存“来形容企业艰难的发展史,这已经成为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普遍认知。

随着全球化日益深化,全球产业链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及中国OEM产业的高度成熟,在每一个细分行业,产品的同质化已经越来越严重,民营企业除了要应对外资巨头蚕食市场,还要应付数以千计的同类竞争者,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坚定的信念、差异化的产品定位和精准的营销,是很难在这场拉锯战中胜出的。

张建森坦言,运营企业的过程中,面对的突发变化常常猝不及防,但对于像优美特这样的中小企业来说,唯有保持科研投入,做好产品,提高性价比和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体验,才能打动客户,提高用户的黏性。

同时,精准的营销也必不可少,“中小企业很难像大型巨头砸钱在品牌推广和营销上。” 张建森建议,“要从大客户营销开始。“他看来,大客户代表了一个行业,当大客户的模型建立起来后,下一步可以发展经销商,因为你的销售团队和能力是有限的,只有把有限的能力放到头部客户上,才能实现成果的转化。

最后,他还提到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你要懂得让利,不要什么都自己独占,双赢才能走得更远。”

 

阅读更多“聚引人才 赋能制造”专题系列文章:
 
从传统内燃机到氢燃料电池,中国汽车零部件离“弯道超车”还有多远?
 
疫情重塑全球供应链,中国制造能否逆势翻盘?

 

后疫情时期,制造业招聘将迎来哪些变化?

 

疫情过后,制造业求职者该如何“突围”觅得好工作?

 

如果您有制造业招聘求职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