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facturing-edward

聚引人才 赋能制造”系列文章专注“中国制造升级”这一宏大主题,从市场领军人物的视角讲述中国制造在多个领域的升级和转型,并通过人才的流动和招聘趋势,动态呈现优质人才如何助力本土制造创新。本文,我们将目光转向制造业供应链领域。

4月20日,国际油价再度暴跌,引发市场震荡。即将到期的纽约商品交易所美原油05合约价格暴跌305.97%,收于每桶-37.63美元。油价为负,意味着原油运输、储存的成本已经远超于原油本身的价值,期货投资者情愿以倒贴的价格卖掉。

油价暴跌的背后原因是复杂的,但毫无疑问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不少分析师认为,全球原油需求在疫情笼罩之下出现断崖式下跌,严重的产能过剩和日益稀少的存储空间,导致即将到期交付的原油现货成为了交易商之间“烫手山芋”一般的存在。

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贬值只是疫情之下全球供应链受阻冰山一角的体现。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之势未减,经济持续下行,全球供应链和制造业正在受到史无前例的冲击,并经历深刻的重塑与重构。

在这个特殊时期,最先从疫情中复苏的中国市场与中国制造,将迎来怎样的未来?在全球分工与合作如此细化的今天,中国制造能异军突起吗?依托于国内稳定的生态和充满活力的劳动力市场,近年来因成本优势不断减弱而丢失的中国制造业供应链地位,能否在疫情之后逆势翻盘呢?

这些也是Edward Zhao一直在思考的问题。Edward目前在一家全球知名工具制造商山东公司担任总经理,负责整个工厂的运营,管理着超过2500名员工。在此之前,他在制造业深耕20多年,曾在GE、西门子、久益环球等知名跨国集团负责生产制造和供应链,具有丰富的跨国工作经验、广阔的全球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

在逆全球化趋势抬头、疫情蔓延的当下,中国制造业该如何寻得新机遇,中国制造在升级的同时如何保住中心地位?我们将这些问题抛给他,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对相关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逆全球化趋势抬头,全球供应链正在重构

在全球化时代,得益于中国较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原材料、土地等要素价格,完善的基础设施,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国一直以来坐稳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头把交椅。这一地位也侧面促进并强化了中国的供应链网络:种类全、规模大且物流快。

但是近十年来,随着中国要素价格、环保成本和运营成本不断攀升,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正在受到挑战,全球制造供应链正在发生重构。越来越多的制造型企业将工厂迁移到印度、墨西哥、越南等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中美贸易战更是加速和催化了这一重构过程,中国在高精尖技术上的不断突破让美国不得不重新认识中国:不再是低端制造的供给者,而是主要的竞争对手。

“以前我在GE做全球采购的时候,中国随便一个机械、塑料或者电子电气零部件的价格,比欧美的价格低50%以上是很常见的,但现在只低20%左右。” Edward说,“中美贸易战一加关税,我们的成本优势立马就没有了。“

与此同时,近年来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各国中长期国家战略的调整也是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另一重因素。与20世纪初的全球化战略不同,近年来本土化势力抬头,逆全球化趋势开始在欧美国家流行,将中高端制造业和相关工作机会从国外转移回国内,逐渐成为主流趋势。

最近随着新冠疫情在多个国家蔓延,类似的逆全球化声音又再次在不少国家响起。其主要原因在于,疫情下很多国家的工厂被迫停工,生产停滞,严重冲击全球多个行业的供应链。由于全球分工和合作已经高度精细化,即使是一些疫情不严重国家的工厂,也因为上游原材料不足而无法正常生产。因此,不少人得出逆全球化是保护各国安全有效途径的结论。

Edward认为,这种策略短期来看是有效果的,但中长期来看,无异于饮鸩止渴。全球化能有效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不同的国家因为资源、能力和产业分布不同,可以根据要素禀赋的优势做自己最擅长的一部分,然后因需交换,各取所需。一旦逆全球化成为趋势,受损的将是全球化链条上的所有企业和国家,受伤最深的是那些缺乏全套产业链的国家。“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背景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疫情之下,中国制造是危还是机?

随着新冠疫情演变成一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全球供应链所面临的主要冲击也从疫情爆发初期的“中国市场供需下滑”演化成“全球范围内的供给不足”。毫无疑问,疫情之后将出现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的再平衡。中国制造业能否有效化解疫情带来的冲击,能否保持住制造中心的地位,甚至在危机中凸显中国供应链优势?

外界对此看法不一。供应链优化公司LLamasoft的CEO Razat Gaurav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中国在未来仍然会是制造业大国,很多企业还是会选择中国作为产能集中地。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的优势,这是促使许多公司保持在华生产制造能力的充分理由,而政府的激励措施可以在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Edward同意这样的判断,他认为疫情的影响是暂时的,更多的是对人们心理层面的影响。中国能在疫情中迅速恢复,本身就对外界释放了强大的信号,中国全产业链的抗打击能力得到了验证。这次疫情对全球各经济体都是一次突然袭击,对制造业也是一次考验,可以帮助更好地认清哪些是薄弱环节,哪些是竞争优势,从而取长补短,在变局中抓住机遇。中国制造应该抓住这段契机,加快升级与转型步伐,将有可能实现转危为机。

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体系,在联合国公布的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220多种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是众多制造业全球供应链的中心。加上中国政府在疫情控制上的稳准狠,中国制造业只要保持足够的产能,对世界各国无疑都将是强大的定心丸。

此外,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2019年公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连续第四年保持上升势头,排在第14位,是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唯一进入前30名的国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步伐虽然缓慢前行,但华为等头部企业已经起到了很好的领头羊作用。在制造升级大背景下,政府投资“新基建”七大领域,也是有意以高新技术引领中国制造转型,从而争取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未来产业升级,智能制造是核心竞争力

谈及制造和供应链升级,未来兵家必争之地到底在哪里呢?有没有一个支点可以撬动中国制造转型与升级呢?智能制造可能是那个支点,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特点。

“以前不管是生产制造还是供应链,我们总是有一些清晰的欧美对标企业,但现在中国已经基本不落后欧美,不管是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还是理念,都已经实现接轨。”Edward说,“未来,谁先抓住智能化制造的浪潮,谁就占得了先机。”

在他看来,智能化制造的第一步首先是自动化,利用云计算、算法和定制化的系统,让制造更具有前瞻性,并提升准确率。他举了最近几年在不少企业开始流行的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系统的例子。该系统可以把生产流程通过数字化方法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一些预判的趋势。“比如,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一切良好,但是MES系统通过抓取生产过程中的数据,预测未来可能出现质量问题。企业可以借此分析问题出在哪里,从而找出问题,阻止质量问题的发生。”

Edward认为,虽然当下高科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很小,无法高度规模化,暂时还看不到智能制造的短期财务回报。但是如果智能制造用到传统行业里面,比如服装鞋帽等规模化的产品,会极大地提升效率。对传统行业来说,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智能化生产设备将是一个大趋势。正如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所说,智能制造相比传统制造业,特点在于弹性更足,在危机中也反应更迅速。

Edward坦言,中美贸易战让大家看到了中国制造业的短板,中国仍未掌握某些关键核心技术。但是对于如何弥补短板来完成中国制造升级转型,他认为除了靠技术、人才和资本,最终还是需要时间。“资本主义发展了三四百年,改革开放也就四十年的时间,从结果来看,我们做到了几百年发展的程度,个别领域甚至超过了欧美国家,但这只是从量的角度。未来民营企业可能需要加大基础和研发投入,深耕细作,避免短期投机主义,经过时间的催化,才能真正完成转型。”

 

阅读更多“聚引人才 赋能制造”专题系列文章:

 

争夺环保新材料高地,民企破局的关键是什么?
 
从传统内燃机到氢燃料电池,中国汽车零部件离“弯道超车”还有多远?
 
后疫情时期,制造业招聘将迎来哪些变化?
 
疫情过后,制造业求职者该如何“突围”觅得好工作?

 

如果您有制造业领域招聘或求职需求,请联系我们

已有超过6万注册用户,加入他们!
立即注册,即可每周通过邮箱获取免费职场资讯,开启职业生涯新高度。

关注微信获取最新职位信息

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