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facturing_hiring

近期,我们推出了“聚引人才 赋能制造”系列专题文章,围绕“中国制造”这一宏大出题,从市场领军人物的视角讲述中国制造在汽车零部件环保新材料工业供应链等多个重点领域的升级和转型,并试图通过人才的流动和招聘趋势,动态呈现优质人才如何助力本土制造创新。本文,我们将目光从产业转向招聘,通过Michael Page专业猎头顾问的深度分析,解读后疫情时代的制造业市场趋势,分享制造业雇主的最佳招聘策略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制造业的需求、贸易和供应链均受到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不少在华外资企业由于全球供应链和生产销售的停滞,不得不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或暂缓招聘来改善财务状况。与此同时,不少中国民营企业由于产业链分布集中、国内疫情恢复迅速等因素,得以在疫情后以较快的速度恢复了生产、经营、销售和人才招聘。

这次疫情对企业来说可以算是一次危机管理和基本盘的考验,那些掌握坚固技术壁垒、拥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和完善的人才梯队的企业,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并在突发公共事件后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经营。同时,疫情对那些敢于转型,勇于尝试新领域和新事物的企业也是一次机遇。每一次“危”之后都孕育着商业机会,那些拥有敏锐嗅觉的企业则能在危机后迎来高速的发展红利期。

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后疫情阶段,处于恢复期的制造业企业该如何把握新兴机会,合理开展招聘计划?Michael Page中国大陆六大办公室的制造业招聘团队在疫情爆发后的几个月中,一直在为企业客户提供最新市场洞察和招聘策略,本文我们邀请他们中的几位来为大家分享最新趋势和招聘建议

低端制造进一步迁往三四线城市,本土招聘成重点

随着一线城市劳动力成本、生产资料等要素价格不断攀升,传统制造业正在逐步将工厂迁往中西部三四线城市,并带走大量中低端劳动力。在低端制造外迁的同时,一线城市也同步进行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成为高端制造业的研发设计中心。

“上海正有很多新兴制造业在冒头,比如国家扶持的芯片行业,这个行业的特质决定了它更适合一线城市。”Michael Page上海工程与制造招聘顾问Marcus Zhu表示,“芯片行业高度分工,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人才高地尤其适合design house,承担指挥和‘大脑’作用。”

北京的情况也类似。Michael Page北京工程与制造招聘经理Kelly Lv透露,由于政策和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制造业在北方的比重持续下滑,呈现高端劳动力过剩的现象,整个市场供大于求。由于机会在不断减少,薪酬增幅近年来也不断下滑,以往跳槽可能有20-30%的薪资增幅,现在只有8-10%左右。“未来1-3年可能都将呈现这样的趋势。”Kelly说,“与此同时,北京正在鼓励创新,通过设立生命科学园区推动创新药研发;通过国资力量推动新能源汽车、芯片研发、机器人、轨道交通和设备制造的研发。”

疫情之后,随着经济进一步下行,企业生存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低端制造外迁趋势将进一步深化。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如何吸引优质人才迁往三四线城市就业成为一个新的难点。Michael Page上海招聘总监Peggy Zhu说,这可能不仅与企业本身的吸引力有关,也与所在城市能否提供吸引高端人才的政策有关。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不管是外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懂得销售自己雇主品牌,HR要对自己的企业足够了解,并能有的放矢地向人才阐述职位的内容、企业的经营方式和文化,从而吸引优质本土人才和愿意从一线城市迁移的人才。

外资走本土化路线,紧抓招兵买马好时机

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一次洗牌,在淘汰陈旧的商业模式和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孕育了新兴的机遇。制造业中,以“新基建”为代表的政府重点扶持新兴领域正在重燃市场的信心。疫情后,“新基建”被多数地方政府列入2020年投资计划,5G通信网络建设、数据中心、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正成为各地布局未来的重头戏。

Peggy在工程与制造、采购与供应链招聘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招聘经验,也见证了市场的起起伏伏。她表示,疫情后,越来越多的外资巨头意识到中国营商环境的优越性,开始有意走本土化路线,通过与各地政府合作,转型进入新兴领域,获取更多的商业机会。

这种新兴领域的投资将产生更多相关职位,企业在上马新项目时将会有大量招聘的需求。据悉,已经有不少大学根据“新基建”七大领域的人才对口需求,上马“新工科建设F计划”,计划瞄准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领域,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工科专业,培养适应和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Peggy说,尽管人才培养正在跟进,但新兴领域人才仍然相对欠缺,企业在招聘时仍将面临严峻的人才争夺战,如何为候选人展示企业的长期发展计划和方向,证明雇主价值,是企业需要长期思考的事情。她特别提到,疫情期间,不少优质候选人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积极物色新机会,心态也比较理性,此时正是企业为后续发展招兵买马的好时机,积极去接触市场和候选人,能挖到不少“宝藏”。

企业战略调整以适应新形势,新型职位需精确定义

中国制造业在此次疫情中展现了强韧的抗压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基本盘牢不可破。疫情爆发至今,不仅没有出现供应链、产业链因疫情影响向国外大规模转移的现象,相反更加凸显出中国对全球产业的独特吸引力,愈发成为全球投资避险的最佳区域以及制造业投资热土。

但与此同时,国内仍然有不少行业受到疫情的冲击,企业不得不及时调整战略以度过艰难期。汽车业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来,中国汽车生产量不断递减,加上疫情的冲击,汽车业哀声一片。

虽然疫情打乱了整个产业节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倒逼汽车行业转型升级。不少车企在危机中抓住了新的机遇,不是“踩刹车”,而是“加油门并调转方向盘“,探索新的商业空间和模式。

如果说五菱汽车转型卖口罩还是小试牛刀的话,那整个车企销售往线上转移则是一个大趋势。随着新车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的新零售模式业逐渐被转移被运用,无论是服务场景的线上化,还是服务运营流程的线上化,线下与线上融合成为长期趋势。

此外,Peggy介绍,不少车企在C端销售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开始与政府或大型企业合作,尝试开拓B端市场,特别是针对新能源汽车。当汽车保有量趋于饱和的现状下,汽车售后和维保成为很多车企重点发力的方向。“这些调整和转型典型地反映了企业的市场敏锐度和灵活性。“

这些战略调整必将带来新的招聘需求和新的职位需求,对企业来说,当对人才的技能组合要求发生改变时,招聘的方法也需要做出及时的调整。以往传统制造业企业常年摸索出的人才招聘套路在吸引新兴领域候选人时,可能已经不再适用。企业定义人才画像(JD)时,要做到与时俱进,甚至可以逐步脱离传统的JD,通过与猎头顾问的合作,或者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或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精准化定义人才画像,从而招聘到最合适的人才。

 

阅读更多“聚引人才 赋能制造”专题系列文章:

 

争夺环保新材料高地,民企破局的关键是什么?
 
从传统内燃机到氢燃料电池,中国汽车零部件离“弯道超车”还有多远?
 
疫情重塑全球供应链,中国制造能否逆势翻盘?
 
疫情过后,制造业求职者该如何“突围”觅得好工作?

 

如果您有制造业招聘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