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横空出世时,可能很多人并没有反应过来它究竟意味着什么,直到一年多之后,广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桥相继开通,霸屏朋友圈,昔日的“珠三角”正式升级为“港口+湾区”模式。

广泛的流通与高速度是这个模式的首要特征,如果开启上帝视角,你会看到,不断延伸的铁路和公路,交织成一张复杂的大网,连通了岭南的丘陵、河原,连接了一个个城市,人们在这个“网”上流动,不同的是,这个流动的人群在过去是来自内地乡村的年轻人,没受过太多教育,除去青春和体力,没有太多可以依赖的,他们散布在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角角落落,生产衣服、鞋子和玩具,成就了“中国制造”的名片。未来,他们或将被另一群人取代。

尽管在区域上,“粤港澳大湾区”与曾经的“大珠三角”是一致的,但城市群名和战略地位的变化,表明其战略使命发生了重大变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定位是如此清晰:以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经济。这就意味着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的渴望,人才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个区域的未来。

根据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在去年年底出具的一份报告,产业升级已经到来,从传统产业转向高端制造业以及产品研发等价值链高端,高端人才的集聚至关重要。站在“风口”,广州市趁热打铁,推出了“羊城人才计划”、“红棉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给开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条件。

引进人才,政府出台“落地”的优惠政策固然重要,两地之间政策的有效衔接也是决定成败但却常常被忽视的一环。前文说过,“湾区”模式的首要特征是流动,之所以要“组队”,就是比起单打独斗,“组队”能聚集更大的能量,比如,制造业占比仅有7%的香港,通过仓储物流、金融服务等优势领域带动湾区其他城市制造业的发展,珠海的高端制造业与中山的专业市场基地互补,广州的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与佛山的产业基础互补,同时,与葡语系国家有着密切联系的澳门,为香港及周边城市完美对接葡语系市场。

此刻,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语境下,游戏规则变了,城市与城市之间不再是竞争的关系,而是合作的伙伴,传统的资源争夺将变成资源共享,这其中也包括人才的共享。

因此,将优秀人才吸引到本地,通过待遇优厚的落户政策实现安居是一方面,打破各地之间的“次元壁”,让人才充分流动起来的松绑政策是另一方面,缺少任何一面都玩不下去。显而易见的例子是,大湾区内城市之间的执业互认,粤港澳三地出入境的流程及手续,这些都直接关系着国际人才能否顺利进入并提供服务。

无需焦虑的是,广州市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伴随港珠澳大桥的完工和高铁网络的逐步完善,“大湾区”物理交通网络连接已经实现,下一步就是加强对“大湾区”人才的一体化运行机制,构建联系紧密、沟通高效的人才合作网,建立互通互认、共享共建的人才引进、评价、服务体系,通过推广“大湾区人才卡”、“大湾区英才计划”等政策,在税收、出入境、执业资格等多个方面消除壁垒,打造更加自由、更加流通的人才运行系统。

在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和港澳地区的重要枢纽——广州市南沙区,计划中的“试点取消粤港澳人才在三地来往通行证”正在悄然进行,借助大数据、生物识别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创造出一条“无证”绿色通道,通过“刷脸”快速过境。首批获得此项待遇的就是经过认定的高端人才。

与此同时,港澳地区的律师事务所已经可以派驻港澳律师在南沙工作。此后,将有更多权限下放,支持港澳银行、贸易、证券、会计、建设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人才直接到广州南沙执业。

2018 年1月9日,粤港澳三方签署了《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框架协议》以及26 个合作项目,目前,港澳地区的医疗类服务机构和执业人员可以在南沙执业了。三地通行的电子医保卡也在探索中,“增加医疗卫生资源的供给,引进港澳和国际优质医疗资源,统一港澳药品、疫苗、设备等在内地使用的准入标准”,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确保医保卡持有者,在三地就医时都能及时获得所需的医疗服务,也就是在生活层面上进一步打通地域通道。

在最早打开大门与世界对话的这片南中国土地上,“自由贸易试验港”之外,一个“人才自由港”已初见雏形。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市场行情,或有招聘/求职需求,请联系我们

已有超过6万注册用户,加入他们!
立即注册,即可每周通过邮箱获取免费职场资讯,开启职业生涯新高度。

关注微信获取最新职位信息

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