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to-Chengdu

这是Michael Page“未来城市智慧—成都”系列文章的第四篇。作为 “新一线城市”的典范,成都的城市样本需要被更多元化的声音传递出去。我们采访成都本土企业家成都跨国企业高管、在成都工作的高端人才,以及Michael Page(成都)的资深猎头,探索成都的未来机遇、城市潜力、招聘现状和人才流动趋势。通过讲述“人的故事,带领大家一同窥见这座西南重镇光辉履历下的过往战绩和未来机遇。

2017年,在经历了重庆、广州、上海等地近十年的流转之后,Ethan最终决定回到成都。十年前,他从成都出发,带着“我想去外面看看”的雄心壮志所向披靡。十年后,他说“我想结束漂泊的状态,更多地兼顾家庭与工作。”

同一年,Cindy亦从深圳搬到成都。不同的是,成都于她是全新而陌生的城市。若不是看中一份心动不已的创业公司财务高管工作机会,她不会决绝地离开生活了数年的深圳,放弃安稳的一线生活,与丈夫孩子分离,只身来到西南。她说,“在职业上升阶段,仍然希望能放手一搏。”

与两人不同,PQ早在2010年就从上海举家迁回成都,作为成都本地人,他在成都拥有最大的朋友圈和最强的人脉关系,他称在这里才能找到身心的归属。

他们是当下成都人才回流和 “蓉漂”现象的个体缩影。

过去几年,“逃离北上广”是网络上屡屡被提及的热门话题,而逃离北上广之后去哪里,同样为人们津津乐道。随着成都从西南二线城市飞速成长为新一线城市,很多人将目光瞄向了这个发展蒸蒸日上的“天府之都”,纷纷来到成都创业、工作和生活,其中不少就是北上广深“回流”成都的人才。

成都夜景

根据猎聘网数据,2017年上半年全国主要城市人才净流入率排名中,成都人才净流入率5.53%,位居第三。根据《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成都以6.6%的占比,位列海归创业最爱选择的城市第三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成都对人才的吸引力与日俱增。虽然每个人奔赴成都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不同个体组成的“蓉漂”一族,必定有着相似的内外驱动力。除了合理的房价、更低的生活成本、有吸引力的就业机会等原因之外,还有哪些驱动人才迁移的内外动因?在职场人眼中,成都的未来发展机遇和优势在哪里?通过Ethan、Cindy和PQ的个人事例,我们能从中窥见一二。

激流勇退,转身亦是新开始

在回成都前,Ethan已经在外打拼近十年。他从成都出发,最后又回到成都,看似绕了一圈回到起点,实则早已不是当初的原点。

Ethan是四川绵阳人,在成都读完大学后,找了一份本地外企的工作。与太太结缘于大学,毕业后双方父母都希望他们能留在成都发展。但他自带闯劲,心有猛虎,希望能放眼看世界,稳定的生活非他所想。随后他如愿以两年一迁的速度,辗转于重庆、上海、广州等地,在这期间,他的两个孩子也相继出生。他一边适应新的环境、城市和同事,一边兼顾远在成都的家庭。

“在重庆我实现了人生第一次独立,上海大大拓宽了我的眼界,广州与成都相似的城市风格让我一度流连忘返。”但他话锋一转,“然而我在上海买不了学区房,生活质量不高,作为第一代外地人想在上海安定下来,是很困难的。广州虽然更舒适些,但终究不是自己的家乡。成都有朋友和家人,有几十年的关系网,当家人需要我的时候,我可以立刻出现,这是怎么都替代不了的。”

2017年前后,Ethan开始反思工作和生活究竟该如何平衡。“赚钱不就是为了保持工作生活平衡,保持自己不断学习、不被社会淘汰的同时,去经历更多么?”他回忆之前在上海工作的经历,周五下班后飞成都,到家已十点多,匆匆待两天,周一起早赶飞机,十点前坐到位于陆家嘴的办公室。“虽然充实,但也颠沛,家里有事我一时帮不了忙,也错过了大儿子最重要的成长时期。但是现在不一样,回成都后,小儿子重要的时刻我都在。”

Ethan与两个儿子

当然,兼顾家庭不是Ethan选择回成都的唯一原因,因为有西部市场的工作经验,回成都负责公司西部的事务,更有利于发挥他在公司的优势,工作也得心应手。同时,成都的飞速发展,也让他看到了更多的机会和潜力,“成都这几年的变化有目共睹,不管是财富论坛还是各种国际会议,都能看到成都在全国城市品牌建设中的进步,与一线城市的差距在变小。”

“成都的制造业,汽车、航空航天和零售业是优势产业。”Ethan说,“成都零售业的潜力很大,在国家大的战略来说,也需要在西部有这样的城市群来虹吸城镇化的改革,需要有领头羊和示范性作用。成都经济中第三产业占比很高。这个结构是比较健康的,是底子很好的城市。”

Ethan说,成都的优势在于均衡。成都从任何一方面来说,都不是全国最优秀的,但是胜在平衡而没有短板。“成都的教育在全国不是最好的,但绝对是第一梯队的,有不少优秀的国际学校和私立学校。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新规划等也在全国前列,房价也很合理,居住条件舒适。航空业和铁路发展都很均衡,很多大公司也会在西部设立分公司。”

这种均衡感看上去不算显著的优势,但对有家庭的职场人来说,却是可遇而不可求。“一个人的话,在哪个城市生活都无所谓,但如果从家庭质量的角度去选择一个城市,就要考虑城市的优势和劣势,如空气质量、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的问题。”Ethan说,“综合来看,成都是宜居的城市。”

另辟蹊径,何尝不是一种韬光养晦

如果说Ethan是激流勇退,Cindy则是另辟蹊径。她出生在郑州,读书在广州,安家在深圳。2017年,她离开已经工作生活数年的深圳,加入成都本土的独角兽企业。不是没有过犹豫,但对于职业成长期的她来说,这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她坦言,吸引她的并非成都城市本身,而是这个城市所拥有的创业公司机会和行业氛围。

“深圳也有很多创业公司,但对于我们职业经理人,特别是中后台的财务人来说,深圳的互联网工作机会并不多,中晚期的中型体量公司更是少之又少。”Cindy说,“放眼全国,融过几轮资,体量在这个市场和行业有一席之地的公司也不是很多,所以我是冲着这个机会来成都的,如果这个公司在西安、武汉、或者北京,也会同样会考虑这个机会。”

在Cindy看来,对创业公司来说,一线城市未必是沃土,反而像成都这样的二线城市是孵化地。一线城市充满了资本和机会,团队离金钱太近了,反而很难坚持把公司做大,刚有起色就草草被巨头收购。因此,初创公司迁至成都,更像是一种韬光养晦和蛰伏。前期保持低调,后期才能厚积薄发。此外,成都等二线城市的人力成本更低,也更利于创业公司早期的发展。

作为典型的“蓉漂”,Cindy每隔一到两周回一趟深圳,与家人待一个周末便匆匆赶回成都。虽然辛苦,但她甘之如饴,“在职业上升阶段,还是希望有更大更多的平台可以发挥自己。既然有这个机会,为什么不试试呢?”

其实也不是非来成都不可,Cindy一家在深圳早已是中产,靠先生一人工作养家,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但她亦是心中有日月,“对于女性来说,过了35+,如果不能加把劲往上走一个台阶,以后就只能往下了。花几年时间,给自己一个机会,还是值得的。”

在Cindy身边,也有很多从一线城市、甚至国外回流的同事。Cindy说,他们一方面看重公司在行业的地位和未来的前景,另一方面也是硬生生被一线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给逼回来的。“成都工作节奏慢,生活成本低,房价低,对人的生活幸福感提升很多,生活工作更容易平衡。此外,从一线城市回流的人才在成都的招聘市场上很受欢迎,公司愿意提供好的平台和机会,他们被认可的程度比在一线城市好很多。”

生活一年多,Cindy对成都印象极好。“这是一个非常舒服的地方,空气好,气候湿润,冬暖夏凉,是幸福感非常高的城市,无外乎有‘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的美谈。”Cindy常开玩笑,如果自己是成都人,她也不会离开这里。

Cindy同样提到了成都的平衡感。虽然短期内,成都的工作机会比不上一线城市,但是论人的幸福感,也是一线城市无法比拟的。从整体表现来说,成都在二线城市中非常出色。而且成都人很时髦,走在春熙路,会发现时尚感不比上海差,在这里不会觉得闭塞。

一线城市回流成都的人才受雇主青睐

早早认清初心,生活不过一蔬一饭

与Ethan和Cindy不同,PQ是早早就认清了自己对生活的初心:生活比工作更重要。

2010年之前,他是在沪打拼的成都人;2010年之后,他回流成都,彻底融入了从小就熟悉的生活和人脉圈。

“外地毕竟不是你长期生活的地方,很难有朋友圈。”PQ的主要生活圈、人脉都在成都。自始至终,他都抱着要回成都发展的信念,从未动摇。

他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相对于职业追求,他更看重能否和朋友们做一些工作之外好玩的事情,能否有存在感和归属感。

回成都后,PQ明显感觉到了幸福感的上升。花在交通上的时间锐减,生活成本降低,赚同样工种的薪水,存款反而更多了。“成都是草根文化,在成都,过的是每顿在路边吃一碗面就很满足的生活。哪怕工作机会没有一线城市好,但只要有一份工作,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同在外企,回成都后,PQ的工作节奏倒是变化不大。他建议想要回流成都的求职者,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样的生活,“不仅是工作本身,而是大的生活圈子”,这样才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和工作。其次要保持好奇心,不断学习。但他同时认为,如果单从职业发展角度来说,先在北上广工作几年再回成都,会对职业成长更有帮助。

同时他也建议,“蓉漂”一族若想更快融入成都生活,从语言到生活方式,从饮食到娱乐,都可以尽量多靠近本地的习惯。“成都很多生意都是在茶馆谈出来的,很多机会是麻将中搓出来的,你要理解它并接受它。

已有超过6万注册用户,加入他们!
立即注册,即可每周通过邮箱获取免费职场资讯,开启职业生涯新高度。

关注微信获取最新职位信息

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