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ater-bay-area

我最近在香港出席了一场商业大会,主题是备受期待的“粤港澳大湾区”构想。会上,高级政府官员和商界领袖发表了精彩的主旨演讲,强调通过发挥大湾区“9+2”城市群的集体优势,释放大量机遇。

不过,在切实构建大湾区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不少拦路石。这些难题广泛涉及多个不同领域,而在我的专业领域内,也有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其中,人才流动和宜居是关乎大湾区战略能否成功的两大关键因素,而要想实现这两个目标绝非易事。

 

人才流动和引进

 “9+2”城市群是指广东九市加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粤港澳大湾区”要想比肩旧金山大湾区、东京大湾区等城市群,就必须确保人才能够顺畅无阻地在各城市间流动。

理想状态下,大湾区的一大首要目标是提供创造商业成功的最佳条件。高管聘用方面不存在重大阻碍,因为广东省和港澳地区都有大量高资产企业,不难吸引大湾区内或海外的人才。高层管理人才通常都不排斥出差和改变驻地,只要薪酬足够丰厚。

然而,中层管理人才的聘用相对更加困难。我们认为,内地市场上的高技能管理人才仍供不应求,很多职位仍虚席以待。近年来,内地的中层管理专业人士虽然在专业能力方面突飞猛进,但外语水平仍有欠缺,而有些企业颇为看重这一能力。

未来,华南地区尤其需要引进更多中层管理人才,但要想吸引香港、北京、上海等地的人才,现在看来还很困难。处于这一职业发展阶段的专业人才大多需要负担新组建的家庭、逐渐年迈的父母、支出激增等带来的压力,在这一阶段改变驻地的压力和风险很大。因此,大湾区规划应明确资金激励措施和生活方式优势,以便吸引中层管理人才。

初级人才的引进还存在其他问题,尤其是毕业生的招聘。在香港,应届毕业生的起薪远高于深圳、广州,因此广东对香港优秀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大。同样,内地毕业生在考虑是否进入香港市场时,生活成本是一大障碍。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妨碍人才引进,例如香港与内地的个税制度有异,拥有北京或上海户口比深圳或广州户口更有优势。因此,大湾区要想吸引最优秀的年轻人才,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留住人才,构建多元化社区

一座城市的宜居程度决定它能否让我们称之为“家”。尽管金钱、机遇能吸引人才,但文化、社区、环境等因素是留住人才的关键。“粤港澳大湾区”要想取得繁荣,必须吸引多元化人才,然后留住他们。这意味着广东省的主要城市必须更加国际化和都市化。

在“9+2”城市群内,香港目前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都市,能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提供国际水准的生活方式。然而,大湾区在这一方面不能只有香港一枝独秀。眼下,内地只有北京和上海具备真正国际化的多元生活和商务环境。

广东省的两大主要城市广州和深圳还需继续向港京沪学习,建立足够深厚、广博的文化基础,从而如这三大城市一样为多元人才提供宜居环境。就我在广州和深圳的体验来看,近十年来,广州在这方面迈出的步子最大。我身为一个欧洲人,每次到广州,总能发现一些令我惊奇的事物,有时可能是一家餐厅、一家画廊,或是一场体育赛事。

深圳则需要做出更多努力。在商业发展方面,深圳是近几十年发展最惊人的城市之一;对于在这里经商的人而言,这个城市节奏快、变化快,无疑是中国的“硅谷”。2008年以来,我经常去深圳,总是对这里无穷的活力和都市人的雄心敬佩不已。任何一个初次来到深圳的人,面对耀眼的崭新玻璃高楼、宽阔的林荫大道、绵长的海岸线,以及郁郁葱葱、修剪整齐的路边花园,都会心生震撼。

不过,深圳在宜居方面仍有欠缺。高楼的内部装潢往往不如外表光鲜,而这里的生活方式、文化、娱乐服务等还无法满足经常出差的国际人士,他们希望听到更多的声音,看到更多元的事物。深圳如果切实构建国际化城市,就必须加大对国际化宜居功能的投资。

幸运的是,在这里,难题得到解决是常事,我相信一定能跨越上述障碍。就我十年来观察到的变化来看,我毫不怀疑“粤港澳大湾区”并非白日梦,我也期待未来见证它一步步走向繁荣。

点击此处,了解更多市场资讯。

已有超过6万注册用户,加入他们!
立即注册,即可每周通过邮箱获取免费职场资讯,开启职业生涯新高度。

关注微信获取最新职位信息

最受欢迎的文章